【聚焦】今天是记者日——让我们的记者带你去分享一场高端的拜耳-同济知识产权公益论坛
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公益论坛,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识产权界的一流专家、法官、政府机构官员、欧盟官员、学术界专家和国内外知识产权顾问。
鉴于我们长期关注农药行业知识产权保护,2016年11月4日,本刊记者受邀参加了这场由拜耳与同济大学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2016年拜耳-同济知识产权论坛”,关注知识产权的众多企业人员、高校学生也都闻声前来,约150位代表全程热情参与。
来自同济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知识产权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德国联邦最高法院、QBPC专利与创新委员会,以及拜耳知识产权公司等知识产权专业人士到会分享经验。
正如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刘红强所说,这个公益性论坛的初衷就是为了合众提高中国知识产权的意识。也正如记者参加会议后所感受到的,该论坛不仅专家顶尖、内容丰富、见解专业,更是能让与会者有机会聆听知识产权法规案例权威解读,了解最新趋势,通过中外交流,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上海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国强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论坛聚焦知识产权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我国和上海的知识产权建设、了解国际知识产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对现有知识产权的立法司法和实践问题都非常有意义。吕教授表示,为了加快知识产权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快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未来上海将建立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和筹建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交流。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也表示,在过去的十年论坛中产生了很多有分量的报告,这也正是记录了“拜耳-同济知识产权论坛”十年来踏过的脚印。
拜耳知识产权公司总裁Joerg Thomaier博士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历程,并从德国的视角盛赞了中国取得的一系列骄人成绩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知识产权与创新驱动发展”。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来自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审判第一庭庭长刘军华和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利审判庭负责人谭海华凭借丰富的庭审经验,主要聚焦知识产权领域的司法实践,分析交流了专利侵权疑难问题的司法问题。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Klaus Bacher博士运用案例分析了模糊专利权利要求的解释法律问题。
人类对于作物的驯化和改良贯穿了整个农业栽培史,每一种农作物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基因改良。拜耳作物科学种子业务大中华区总经理叶大维在论坛现场揭开了转基因的神秘面纱,他从转基因育种技术及其安全评价、转基因技术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他表示,转基因育种,和传统育种在食物的本质上一脉相承,其更加精确定向,打破物种的界限,是传统育种的延续和发展。
如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乃根教授所说的,叶总通俗易懂、生动丰富地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问题,以便消除社会对生物技术特别是转基因技术的误解,对后期讨论知识产权提供了非常好的科学背景。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100亿,而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17%,我们该怎么办?拜耳作物科学首席专利顾问Miriam Colling-Hendelkens博士表示,应当促进基于植物的创新促进生产力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耗资超过1亿欧元才能开发一个新的植物品种,因此需要通过专利得到妥善保护,然而许多地区不能为这种创新提供充分的专利保护,因此Miriam Colling-Hendelkens博士还呼吁建立世界性的平衡,即对基于植物的发明授予充分的保护,确保育种家和农民可以获取这些创新成果。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行政诉讼处处长马文霞则理论与实践结合,探讨了生物技术领域专利审查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拜耳技术与跨界知识产权首席专利顾问Henning Lutetjens博士介绍了欧洲统一专利法院的进展与英国脱欧的影响;QBPC专利与创新委员会副主席李森博士就医药领域热点案例进行了解析;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法官Klaus Bacher博士阐述了法人机关成员在知识产权侵权中的个人连带民事责任问题。
对于农药企业而言,知识产权就是生命线!研发一种新农药产品大约需要8-10年的时间,花费约2.56亿美元,开发一种农药产品的新性状或复合性状大约需要10-13年的时间,花费约1.36亿美元,农药产品生命周期的知识产权管理尤受关注。近年,农药行业发生了一些涉外知识产权侵权纠纷,给行业和企业敲响了警钟。农药企业还要不断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及时将科研成果资源转化为知识产权并加以保护,并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权益。
还有更多精彩,请继续阅读 |
✦【头条】我国5家单位10个产品标准申请获得JMPS专家审议通过 |